连绵的阴雨浸透了嵩山南麓,泥泞的地面让行军变得异常艰难。
可就在这个时候,意外的,司马懿收到了来自于宛城被围的消息。
司马懿在第一时间不是紧急发兵救援,而是皱眉思索。
救是不可能救的,毕竟宛城太远了。
在古代冷兵器作战时期,判断求援信的真伪是关乎战场存亡的关键问题。由于缺乏现代技术手段,很多时候不能摇个电话就能沟通,而必须要依靠人力传递,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充满了变数。
黄忠在宛城被围,他自然派人第一时间就发出了信报,同时向两个方向传递,一路送武关,一路就是送嵩山司马懿这里。
司马懿看着竹筒上的火漆,仔细查看了火漆的纹路以及加盖的印章模样,同时也摩挲着一些因为长时间传递而导致的细微外部磨损,然后还倒过竹筒来看了看竹筒底部有没有被撬开的痕迹,最后才取了小刀,打开了火漆,取出了里面的纸张。
黄忠不是骠骑麾下的军将,只能算是客将,所以黄忠写的书信并没有按照约定的动态口令进行书写,也没有约定的暗语,甚至连基础的日期配备算法也没有,只有浅白的表示宛城被围,而宛城内的守军兵力两千,难以久守云云。
唯一可以判断是黄忠亲笔所写的,是司马懿之前存留的黄忠书信,笔迹大概是对应得上。以及在纸张上留下的黄忠印章微微偏左……
如果是骠骑军内部在传递消息,那么有很多切口,比如『壬戌运粮』其实不是说粮草,而是增援兵卒。而且信件之中的日期,也是要和特定的算法匹配,如『三月廿一』实指四月初五,还有一些特定的暗语等等。
可惜,黄忠的信件之中,并没有办法使用这些骠骑内部的暗语。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sisiread.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