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六月的记忆,总是和酷热相伴。骄阳似火,世界仿佛一个大蒸笼,这也给六月带来不少别名。
夏天的时段按照来临顺序分为孟夏、仲夏和季夏,因此六月又叫季夏;三伏中的初伏、中伏大都在六月,所以六月也被称为“伏月”;小暑、大暑节气都在六月,因此有了“暑月”之称;另外,六月还有“烦暑”“焦月”“遁月”等别称,都和天气炎热有关。不过,六月也有很美好的别名,比如“荷月”,因为这时是赏荷的好日子;吃货们最喜欢的则是“荔月”,这时荔枝成熟,鲜美得让人合不拢嘴。
今年的初伏第一天是阳历7月12日,农历六月十九。大家都知道“三伏天”指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但是为什么把最热的时节叫“伏”呢?简单地说,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
虽然天气热,农活却放不下,因为要为秋庄稼松土以保持水分。俗话说:“棉花入了伏,三日两遍锄。”大部分棉区的棉花在小暑时进入生长最旺期,除草、整枝、去老叶要及时。除了棉花,也有打玉米头的,说是“玉米去了头,力气大如牛”。
在洛阳,农历六月六有炸油条、油馍头,煮豆汤庆丰收的习俗。盛夏时节,阵雨频现,趁着晴天时晒书、晒粮、晒衣,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习惯。另外,在农历五月五端午节时戴上的五色线在六月六这天要摘下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等冲走,由此可保安康。
六月六还被称为“望夏节”,新女婿和妻子带上礼物看望岳父母,就叫“望夏”,岳父母也贴心,在大热天里准备些汗巾、扇子作为回礼。在洛宁,这时候流行走亲戚,俗称“瞧夏”。偃师民间走亲戚时,年轻夫妻在礼品上放两个瓠子,这个习俗至今仍在流传。《洛阳市志》中记载,传说西亳高辛氏之女养一异物,似狗,名曰“盘瓠”。时值异国围城,城破在即,高辛氏谓有退敌者,愿以其女嫁之,盘瓠擒敌首以献。高辛氏以盘瓠似狗而食言,其女则愿结同心。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sisiread.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