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唐朝诗人王建的这首《雨后山村》,四句二十八字,将清新秀丽的山村风情描绘得酣畅淋漓,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乡野情趣,充满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热情赞美之情,也流露出诗人对栀子花的怜爱之意。
栀子花,自古以来就因根植乡土,绽放民间,广为人们喜爱。她枝叶繁茂,四季常青,却单单在每年的初夏时节开放,好像那一树洁白的花朵天生就是要与人们忙碌的身影相伴,那一股浓郁的馨香注定就是要与汗水的气息共存。
栀子花生命力强,不娇气,村里人大都喜欢养。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棵很大的栀子花树,独占天井的一角。春夏季节,我们便从花树上剪一根根健硕的枝条扦插在临近水边的土中,无需额外的侍弄,要不了多久,一株株叶芽丰满,生机蓬勃的新苗就长成了。随后,家人把新苗栽到自家庭院,或者送给左邻右舍,将栀子花的美丽和芳香延续下来,传播开去。今天,那棵与我们童年生活形影不离,曾令我们兄弟姐妹引以为豪的栀子花树历经多次老屋翻修和移址新建最终消失,但她的“子孙”早已开枝散叶,遍布村里,孕蕾开花,吐露芳香,依旧在陪伴、装点着我们的生活。
栀子花开的时候,正值农村一年中最为繁忙的季节。从小满到芒种,再到立夏,约一个月的时间里,先后要完成油菜、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的抢收、抢种,以及黄豆、花生、芝麻、山芋等经济作物的播种、栽培,人们起早贪黑劳作,几乎没有一刻闲着,劳累自不必说,汗水更不会少流。或许是上天故意安排,抑或是栀子花本身就极具灵性,感受到了耕作的艰辛,分外怜悯人们生活的不易,便有心循着汗水味道,将一年来聚精会神酝酿、积攒的美丽和芳香一股脑儿奉献出来,给炎热的夏天送上些许清凉,给疲劳的人们带来几分慰藉。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sisiread.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