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九 这一对范畴融合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go-->

按照心理美学的默默指令,悲剧美缩短了仰视的高度,喜剧美维持着俯视的距离,但又各有所失。悲剧美损失了必要的庄严,喜剧美损失了寻常的情理。结果,心理感受就会渐次淡化、钝化。

疗救这些弊病的方案,是使两者融合。

当悲剧美和喜剧美都不再纯粹,就有了向对方伸手的可能。先是小融合,再是大融合,最后就变得不分彼此。并不是喜后即悲,悲后即喜,而是喜即是悲,悲即是喜。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要通过心理美学的首肯。

欧洲曾有不少学者反对悲喜交融,这中间又以法国理论家萨赛(F

a

cisqueSa

cey)的态度最明确。他说,悲喜交融在创作上是可行的,在接受上却不可行。因为观众心理需要有粗线条的皈依,并由此形成心理惯性,不可能快速转换。更何况,观众是一个庞杂的群体,快速转换更是困难。萨赛把观众席比作“一辆装满货物的大车”,很难频繁地急转弯。弄不好,还会翻车。

萨赛说,观众只要进入了悲剧之中,就时时想哭,而在喜剧的剧场里则时时想笑,形成了一种珍贵的整体心理气氛,既带有诱导性,又带有传染性。营造起来既然困难,轻易消解就太可惜了。

但是,事实否定了萨赛的观点。

人类的心理除了转换之外,还有重叠功能和互渗功能。当这些功能产生时,转换的难度也就不再存在。

最简单的例证,可举一条真实的新闻。据报道,美国一位老兵在越战中负伤,拖着一条假肢过日子。他没有结婚,没有家人,用完了抚恤金,为了表示抗议,在市中心的众目睽睽下跳桥投河自杀。但他没有想到,他的那条假肢的浮力使他沉不下去。他在桥下拼命挣扎,不是与命运、与死亡,而是与假肢。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sisiread.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