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在历来的史家眼里,王戎都不是个光彩的人物。
在《晋书》里,竹林七贤分成两卷:阮籍、阮咸、嵇康是一卷,都是在司马氏和曹氏的政治斗争里拒不合作的反对派。早死而鲜有事迹传世的刘伶和山涛、王戎、向秀则另为一卷,后面这三个人,由魏入晋,在嵇康死后都成为司马氏朝廷的重臣。王戎,和山涛一样,被认为背叛了竹林名士那种“不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史家的褒贬,一目了然。
在我们的眼里,竹林名士代表了对个人感情的崇敬,对虚伪礼法的蔑视,有美酒,有美男,有当世最精彩的言论,最一流的思想,如同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神话,凛凛不带一丝烟尘的气味。却少有人注意,以公元262年嵇康之死为分界线,竹林七贤旷古的放达忽然销声匿迹。当自由的思想撞上独裁的屠刀,当自由散漫遭遇权力的规训,最后屈服的一定不会是强权。竹林集团的下场只是这条亘古定律的又一个注解,王戎则是这个注解里耐人寻味的一个符号。
王戎年少聪慧,小时候和伙伴们一处玩耍,伙伴们见路边李树上结满了果子,纷纷爬树去采,只有王戎冷眼旁观:树生道旁,却能够保留一树的果实,它结的定然是苦果子。
它像是一个寓言,预示着王戎由高蹈入凡尘,本可以留千载风流名却身后受尽白眼的一生。王戎就是那棵树,春华秋实,在天下名士少有善终的曹魏禅代之时寿终正寝,但光鲜的外表下藏着苦涩的内心。
木秀于林,是他年轻时候的聪慧外显。王戎祖籍山东琅琊,就是闻名于卧冰求鲤的王祥,东晋时候出了王导、王羲之的琅琊王氏。王戎十五岁的时候在家里见到了比他年长二十岁的阮籍,两人一见如故成为忘年之交,阮籍对王戎的评价是“清赏”。能让对人没有半分虚与委蛇,以“青白眼”示人的阮籍另眼相待,可见王戎在清谈场上的见识。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sisiread.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