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明大诰的打击矛头总的说来是针对全体吏民,但侧重点是惩治贪官污吏,其条目80%以上是属于治吏的。
老朱原想通过颁行“大诰”峻令,使臣民知畏而不敢轻犯,但实际上并未收到应有的效果。
连朱元璋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其诰一出”,“恶人以为不然,仍蹈前非”,“犯若寻常”。
到了明代中叶,一度家家收藏、人人诵读的御制圣书已经很难看到了。
到清初修明史时,“大诰”已成为罕见的书,以致修史者对它的叙述失误甚多。
朱元璋作为一个开国皇帝,经常有一种“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感,忧心于“我死了之后你们会犯错误”,总想致力于搞一种完美的理想制度,尤其是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褪色。
然而事实证明,这种制度并不可能存在。
时代在变化,制度会扭曲,根本不可能有一种永远的存在的制度。
这种情况在历史中并不少见。
即便是秦始皇也是如此。
他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结果只传了秦二世,后代全没用上。
这些开国皇帝,经常会有一种迷之自信。
原因也很简单,他们是一路赢过来的。
在他们成功的道路上,有无数次别人全错了,只有他是对的情况。
也因此会产生一种错觉:朕乃是天命加身,朕的思路一定是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事实上,
如果不是一直坚持自己,力排众议,目光独炬,他们也不会最终走到皇帝这个位置上。
可也正是如此,他们经常有一种极度的自信,会设计一些看上去很合理,但运行起来却是截然相反的制度。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sisiread.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