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民国这种一穷二白的时期,真正难搞的是规模化产业,比如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的制造业等,这些无不需要政府巨大支出,同时更要一个稳定的局势。
而这两点又是民国时期完全不能满足的。
反而飞机这种“小众”的高端行业,只要有人有技术就可以搞起来。
当然,大家肯定明白,这属于走捷径,是弯路,不是正道。就像后世的印度,制造业没搞起来,反而一门心思发展在第三产业中都属高端门类的IT产业。
但在民初的时局下,李谕也没什么其他办法,而且搞搞高端产业起码可以提振一下民族信心不是。
此外,还有很关键的一点,这时造个飞机真没后世那么难,更没什么设计标准。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战初期,只需在工厂地面上用粉笔画出一架新飞机的外形,两周之后一架完整的飞机就可以出厂。
而且机身材料也比较简单:使用的是木材。木材这东西哪里都好搞,不依赖冶炼工业。
二十世纪初飞机最重要的两个构件一个是发动机,一个是机翼。
发动机难不倒李谕,毕竟已经注册了一些专利。
一直到二战之前,飞机发动机除了一些设计上的不同,比如冷却方式之类,整体可以算作活塞式发动机,与汽车发动机没太大区别,不是什么特别大的技术难关。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仍旧诞生了一些优秀发动机,但也只能叫做“飞机发动机”,不能称之为高大上“航空发动机”,它们有本质区别。
再退一步讲,就算李谕搞不出飞机发动机,在市场上也可以买到。
一战时期最好的飞机发动机是美国造的“自由人”发动机,这款发动机生产数量极为巨大,远超飞机。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sisiread.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