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谢煜希差不多也跑完了初期的流程。但是和之前一样,等租界工部局审批通过拿到正式合同和地契起码还要过一个月以上。
好在李谕之前买的地已经有了正式合同,李谕缴纳了剩余的8775两银子,这块地就算是他的了。
现在可以找个建筑公司进行实验室的建造。建筑商在旧上海被称为
“营造商”。找他们的话,通过人脉较广的传媒界人士最好,《申报》记者史量才为李谕推荐了一个叫做杨斯盛的人。
上海近代建筑史上第一家国人自营的营造厂——杨瑞泰营造厂就是由他创建。
杨斯盛是川沙人,即此后的浦东人。他以及他的徒弟们也就是上海滩建筑史上赫赫有名的川沙帮。
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的外滩建筑群,三分之二以上由他们承建,历史上曾有
“浦东人造了半个上海城”之说。中国这个基建狂魔基因似乎从很早就埋下了萌芽。
十来年前,清政府准备在上海修建海关大楼,设计师是英国人。这个没啥好说的,其实一直到后世,建筑设计方面尤其是理念设计方面还是欧洲最强,牵涉的不单纯是建筑学,还有美学、艺术之类的,确实是欧洲人的传统强项。
虽然不少仅仅是他们文化上的审美观,不过艺术界这么多年了,话语权几乎一直在欧洲人手里,连老美都夺不过来。
设计好后,如何建造成了个大难题,众所周知,上海的地质条件并不好,土质松软、地下水又多,所以上海建房子历来造价高的同时难度还很大。
可以说上海这座城市就是拿真金白银一点点堆叠出来的,不适合做地基的软土地层实在是太多了,只能是用各种烧钱的方式处理。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sisiread.com
(>人<;)